古代的油灯都是直接在油碗的边缘伸出来一点,距离近,燃烧的同时还能给油碗加热,增加油的流动性,小时候过年杀猪的时候,去找一些猪蹄子(猪趾甲),然后弄一些碎的大油加卫生油或者蜡头,普通的棉线就可以点燃
(0字)
复制粘贴 费巩灯是浙江大学教授费巩在抗战期间发明的植物油灯,通过改进燃烧技术解决了当时照明设备的烟雾大、亮度低等问题。该灯采用火油灯结构,通过铁皮罩形成二次风,增强燃烧效率,并利用铁皮套加热灯芯周围的油料,降低菜油粘度,确保持续燃烧。费巩自费制作并分发给学生使用,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。 1 植物油灯发展背景 古代中国照明以动物油(如牛油)和植物油(如麻油、菜籽油)为主,但油脂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。唐代四川邛窑发明的省油灯通过空心结构设计减少油耗,但技术普及较慢。 2 近代改良案例 费巩灯的发明解决了传统油灯的烟雾和燃烧不充分问题,其原理包括: 拉风设计:通过灯罩形成空气对流,增强燃烧效率; 二次风技术:铁皮罩将燃烧产生的热量吹向灯芯,促进油料扩散; 加热系统:铁皮套将热量传递给周围油料,降低粘度并维持稳定燃烧。
(0字)
一是“费巩灯”采用火油(洋油)灯的灯罩,好像烟囱一样,点燃后有拉风效果。拉风大,空气多,燃烧比较完全,使得亮度增加;二是“费巩灯”的灯头采用了普通火油灯的灯头,在灯芯(一条编织的布带)点燃的高度处有一个用铁皮敲打出来呈半球形的铁皮罩,罩子的顶部沿布带点燃的顶端开了个较布带稍宽些的口,从而把灯罩拉风进来的空气吹向在布带顶上燃烧的火焰,成为二次风,使油料燃烧更完全,消除了炭黑,也增加了亮度;三是灯芯铁皮套把部分燃烧热量辐射到布带灯芯四周的铁皮套上,这套较火油灯长得多,进入到油料中去把热量传给周边的菜油,降低了油的粘度,使得有足够的油由布条灯芯吸入扩散到顶上供给燃烧,这一点用火焰热量加热菜油是费巩先生的发明。火油灯不能用菜油或桐油,是因为菜油与桐油的粘度太高,在布带中扩散速度太低,供给不上燃烧的需要,若油料不足,布带被烧着,整个燃烧链就中断了,灯就熄灭了,所以,用铁皮套加热灯芯附近的油是关键,这是一项有效的技术改进。【http://www.news.zju.edu.cn/2015/0130/c771a65584/pagem.htm】
(0字)